公号热搜内容阅读至文末查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各界对发展医疗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更多体认。
在“双区驱动”之下,深圳如何让医疗事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相匹配,让“健康深圳”更有依托,这是历史交给深圳的考题。
今年5月,深圳发布《关于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总目标:到年,建成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国内一流的健康城市;到年,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实现“病有良医”。这样的目标,展现了先行示范区建设者的非凡气魄。
▲医院全景图
医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其作为全国较医院,医院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不断优化全院流程设计,引进智慧物流和物资管理系统,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全面医院,医院建设的典范。从门庭冷落到如今广东省唯一医院,医院经历了数代人的发展打拼。
医院共同“成长”的院长
麻晓鹏
医院院长
麻晓鹏,现任医院院长,23年前,他32岁,还是一名小儿外科主治医师。年,麻晓鹏从天津出发,经过近两天的辗转到达深圳,来到位于深圳莲花山公园脚下的医院。从那时起,他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儿外科主治医师到医务科科长,医院院长,麻晓医院的成长史,是医院共同“成长”的院长。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作为一个太阳下最为光辉和神圣的职业,麻晓鹏感触颇深。“当你成功做完一台手术、当你救治了一名患者、当你多年后收到患者问候、当患者向你道谢的时候……我想这些场景对于我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时刻。”
即使现在做了管理层,麻晓鹏依然不忘初心,深谙医者之道,以专业背景为基础,将自己对医疗事业的独到见解付诸于多年实践。
▲年住院大楼投入使用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经过多年发展,终于在年迎来了腾飞时刻,在年又新建了1栋大楼,拓展了业务量和床位;与规模一起壮大的,医院科室的发展实力。这一切,麻晓鹏都了如指掌。
经过疫情,医院发展方向要重新思考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对全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医院也不例外。疫情期间,医院遭遇了历史上最冷的”寒冬”,门诊暂停营业近四个月,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居家隔离,医院没有任何收入,只有后勤等职能科室在执行基本防控工作。
这种百年不医院管理者当头一棒,医院发展定位和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疫情肆虐,医院各科室门可罗雀,孩子们几乎都居家隔离,出门严格佩戴口罩,于是出现了令人欣慰的一局:疫情期间,孩子们感冒发烧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减少,极大地减轻了基础疾病的就诊负担。但是,由于长久居家隔离,活动量大大减少,孩子们又出现了新的健康问题,例如消化不良、眼部疾病增加、内分泌异常等等。
▲门诊环境温馨,充满童趣
基于这样的新需求,医院由于学科设置相对健全,而且非常细分,几乎涵盖儿童专科医疗体系的所有门类,因此恢复正常运行会更加快速。据麻晓鹏透露,截止9月份,儿童保健就诊量较上年增加50%,消化营养科就诊量增加50%以上,内分泌科就诊量增加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需求变化,运营方向必须调整。
同时,家长的就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由医院,对于感冒发烧这些常见病家长秉持“能不来就不来”的态度,时间长了自然形成了“医院”的习惯,医院发展重点专科提供了便利,医院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强势学科。医院管理者来说,疫情导致人们就医理念变化、卫生习惯变化,带动病种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好迎合了国家医院绩效考核的要求,医院发展以疑难杂症为主的总体思路。
“经历一场疫情,我们不难发现,疫情改变了患者的生活习惯,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发生改变,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变化,医院管理者不得不统筹全局,调整发展方向。”麻晓鹏解释道。
▲医院公共区域环境
一位领导曾经问过麻晓鹏一个问题:医院,医院?
身为院长,麻晓鹏心中有很多标准答案,但他还是选择了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朴素观点:“(医院)就是‘我在别的地治不好的病,医院能治好,别跟我说你也治不好,要转走。’医院即使拿到了国家、这样的课题,(自称)医院,那老百姓肯定也不认你。医院的定位还是看病,不是研究所,也不是学校。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最终还是服务于临床,让你的医疗技术水平更高。你的定位是什么?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服务好临床,服务好患者。”
▲墙面装饰医院建设必须从需求出发
方心未艾,医院建设正当时。
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从社会发展来看,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疾病谱的变化,使医保基金支付过快增长。从医院端来看,控费的压力和对医疗安全的需要,是医院智慧化建设的最直接动力。
▲自助服务一体机目前已完成少儿医保的线下自助服务功能
对于医院,麻晓鹏表示,所谓的医院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为什么?无论提出什么样的新理念、新思想,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医疗需求,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根据官方定义,医院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基于信息化的服务流程改造是以获取患儿就诊的实时信息为基础,打破时空限制,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理念,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提出一套优化、创新、更适合时代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流程模式,以合理安排患者就诊过程,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提高我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物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环境下,“互联网+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医院内,而是医院服务流程中,医院服务。
▲智能导航系统预约就诊,作为医院建设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看似简单,范围就那么大,实则不简单。传统的预约就诊系统基本上都是公式化的,很机械,解决的问题很局限,甚至遇到不能修改就诊信息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诊疗效率反而给就诊带来麻烦,这就不应该了。面对大局,医院的预约就诊系统另辟蹊径。
▲预约停车服务上线
“任何信息化手段都是为就医诊疗行为服务的,如果不能更好地解决就医问题,那请问医院建设的价值是什么?”麻晓鹏犀利地质问。
医院不仅将其运用到“精确化预约诊疗服务”“全流程自助服务”上,也运用到“延伸预约服务”上。从门诊流程方面来讲,全院建立了从诊前的预约挂号、预约停车服务,到诊中的智能预问诊、在线取号、线上候诊、院内导航、诊中移动支付,再到诊后的报告查询、网上药品配送、在线咨询、复诊预约、移动端对接住院功能等,打造了一系列的网上自助服务流程,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医院管理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实现真医院服务。
“例如孩子肚子疼这种情况,在预约就医系统里该如何正确选择挂号?首先是症状描述,如果是先肚子疼后发烧,那有可能是阑尾炎,如果是先发烧附带肚子疼或者后肚子疼,那可能是感冒或者其他问题。所以,看似同一种症状实则不一定同一种疾病,这就需要在预约挂号系统里提前填写病情描述,不仅能够引导家长科学挂号,还能提前将病情记录送到医生面前,患者到了诊室,医生直接打开系统就能看到,可以大大提高就诊效率。”
“一院两区”建设是历史的必然
医院开始,深圳医疗事业经过了40年的发展,不仅依靠“三名”工程等*策措施补了短板,医院建设构筑高地,医院已经挺进了广东省高水平行列。未来5年医院建设,通过实施五大“提升行动”大幅提升我市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支撑国际化医疗中心建设。
随着深圳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如今的深圳人口已经超过2千万,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尤其是近两年年均新生儿出生量在21-22万左右,更是催生了对儿童健康的大量需求。然而,深圳市只有医院,显然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就医需求,于是就有了现在在建医院。
▲医院俯瞰图
医院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医疗卫生重点项目,选址于龙华区民治街道民治大道东侧,民康路北侧,占地面积.9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医院
项目将建设一栋医疗综合楼,包括门诊(8层),医技(含部分保障,7层)和住院楼(24层),地下4层。规划张床位,医院标准建设配置。
医院建设克服了年初疫情影响,进展正常。目前处于地下室建设阶段,预计年9月之前可投入运营。
据麻晓鹏介绍,医院建成后也由医院承担管理运营工作,采用一套管理运营体系,执行多院区管理模式,尽最大可能辐射带动深圳市儿童群体医疗需求。根据两个院区的功能定位和地理位置进行初步规划,主院区历史相对悠久,资源积累丰富,主要围绕疑难杂症开展医疗服务,而位于龙华区的医院则以基础医疗保健服务为主。
对于两个院区的学科建设,麻晓鹏早有打算。“我们一方面通过引进外面的人才团队,助力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自身造血,培养人才,这几年(医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接下来,医院建成后,还会继承老院区的发展思路,加强‘一院两区’管理模式建设。”医院发展规划,麻晓鹏这样总结道。
医院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医院建筑更甚。
其实,医院建筑上的缺陷很多时候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凸显的,医院年开业之初,在全国都是一家不医院,无论建筑面积、装修水平、设施服务都是全国一流水平。
▲低楼层设置门诊,增建扶梯改善交通
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几年下来,医院的众多不足就暴露出来,例如:候诊面积狭小,诊区每日拥挤不堪;独栋的医务楼,门诊病房一体,垂直交通不堪重负;洗手间面积不足,导致公共场所卫生极差;院内停车位严重不足,导致院区周边交通堵塞严重等。
年医院二期项目投入建设,专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随着市医院二期大楼投入使用以及旧大楼改造完成,上述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二期新大楼病房通风采光优良,洁污流线清晰合理,注重医务人员生活用房设计,增加儿童关爱Vcare空间;旧大楼流程全面规划设计,所有门诊科室扩展空间的同时,尤其加强了病人候诊空间的建设,引进了空间设计团队,重点打造儿童特色的候诊空间。
▲儿童关爱Vcare空间
为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加建了5层的门诊南大厅,设置了6部扶梯,直达4层门诊;每层增加洗手间和母婴室,并把位置设置在候诊大厅,方便病人使用。可以说二期建设和改造完成后,医院的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市民群众中获得极大好评。
▲优化设施布局,营造温馨环境
当然,医院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日均诊量从人次涨到多人次,一些设施设备与服务的不足又再次凸显,例如:全院的停车位由当年的个增加到个,但是依然高峰期交通堵塞;部分门诊依然拥挤,就医体验差,物流自动化还有更大提升空间等等。
“总之,医院建筑没有完美之说。只能尽可能做好前期规划,融入超前设计与发展理念,减少后期整改步骤。作为管理者,更应该不断审时度势,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麻晓鹏总结道。
END
热搜内容
深度报道
手术室
国内案例
国外案例
筑·作
医建风向标
医家之言
大咖分享
青年医建圈
物流系统
医疗养老
企业风采
大湾区医建
医院
医院
抗疫手册
洗涤系统
医院后勤
医学影像
病房空间
戳”阅读原文“,查找更多您需要的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