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VCPE参考,作者
李子璇,编辑
马里奥
月初,多家新造车企业晒出1月销量成绩单。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位列前三,月销量均突破了1万台。
近五年来,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激增,公安部数据显示,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年的65万辆增长到了01年的95万辆,翻了四倍多。伴随而来的,是补能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入局者颇多。
补能生意有两条路,充电和换电。过去,由于电池制造的技术门槛太高,换电技术成本也要高于充电,许多企业在入局之初选择了后者。
经过多年的发展,充电行业的产业链从简单的制造商与建设、运营商,逐步细化发展出更多的角色。
目前产业链上游为设备、材料提供商,技术门槛不高,差异化程度小,如国电南瑞、科陆电子;中游为整车制造商和运营商,负责充电设备和充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如特来电、星星充电;下游则为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整合上下游资源,为车主提供找桩、充值等服务,或者为上游B端客户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如云快充、快电。
中游是充电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资金体量、渠道资源以及业务规模均有很高的要求。
早期充电桩建设主要由国家电网承担,年市场放开后,民间资本才活跃起来,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就在这一时期先后入场。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01年7月,特来电、星星充电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居全国前两位,分别占据6.6%和1.9%的市场份额。
特来电和星星充电靠什么实现了快速扩张?二者的运营模式和技术路线有何异同?充电桩运营商的终点就只是「桩王」吗?
01B端市场托起「桩王」
比起中小型运营商,特来电和星星充电有些「赢在起跑线」的意味。特来电母公司为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特锐德,有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而星星充电母公司万邦数字新能源有限公司,隶属于万邦集团,上游拥有充电设备制造业务,下游拥有汽车销售业务,拥有产业链优势和资金支持。
一入场,跑马圈地几乎是行业共识,然而当时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当有限,同时为了减少资金投入,从B端市场、轻资产运营入手,成为二者共同的选择,并均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铺量。
星星充电的方式是招商,寻找分散的潜在合伙人。由星星充电先发布招商信息,拥有五个以上自有停车位和富裕电容等条件的合作伙伴可以自行提出申请,星星充电经过筛选后报给政府规划部门,后者会在上报的地点中再次筛掉一些偏僻的地方。经过熟悉当地情况的政府部门把关,充电桩的利用率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同时,这种机制也高效对接了充电桩运营商与需求方。年,星星充电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多个电桩建设申请,并根据车位数量、场地合法性、租赁期限、电容容量等条件筛选出多个符合条件的申请。此后,星星充电又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
相比于星星充电广撒网的招商模式,特来电则倾向于与地方政府、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建桩。因为团队在开拓新城市时可能缺乏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这样的打法有利于提高布点的效率。而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更灵活地匹配团队的战略布局。
年7月,特来电与北汽新能源、冀东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北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是第一家与特来电成立合资公司的车企。
在这场合作背后有两个重要的数据:
年北京市电动汽车以辆的保有量位列全国第一;
在年上半年,北汽新能源以辆的销量,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位居全国第三。
与实力强劲的合伙人,占据最具势能的市场。
此后特来电又相继与长安汽车、东风电动车、金龙客车、宇通客车等大型车企以及地方知名企业合作,将版图扩张到全国数百座城市。
在扩张过程中,两家业务不断拓展并渐渐趋同,合作方不仅有公共交通公司、物流公司、网约车平台、车企等,也有工厂、小区物业以及个人,规模逐渐追上甚至反超布局多年的国网公司。
到年1月,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国内充电设施运营商充电设备排行榜上,前三名分别为特来电、国网公司和星星充电,充电桩数量分别为、、个。
不过,在那时的投资人眼里,充电桩还不是一门好生意。在00年之前,为两家企业提供支持的外部力量只有政府资金。
鼎晖资本在00年投资了特来电,其执行董事朱卫星在年左右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板块的投资,但没有将充电桩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