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创新引领”。8月5日上午,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委员会主办、星星充电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上,技术大咖们聚焦充电设施领域行业发展现状,着眼技术变革,解读充换电领域前沿趋势,共同探索行业创新发展。
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王迪带来了题为《公共充电云平台产品技术演进》的演讲。内容实录如下:
各位尊贵的嘉宾、行业同仁大家上午好!我在星星充电负责充电网云平台的产品技术研发,还有充电网络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今天向大会报告的题目,是我们在过程中思考的“公共充电领域云平台产品和技术的演进方向”,以星星充电的实践为例,希望给大家启发。
我们知道,公共充电领域这些年发展非常快,车辆的增速加快,已经突破了一千万辆,车型不断丰富,充电订单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离散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征。供给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比例增长,但区域分布不平衡,充电设施整体利用效率仍然不高。
整个行业的痛点,我们认为如何科学地规划、如何高效地运营、如何实现盈利是最终大家都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补贴退坡以后,全生命周期有很多工作是需要数字化来支持的。再打开看,深入到充电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环节,我们会发现从投资建设前,到充电场站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后5年、8年、10年的长周期的运营管理,整体财务回报以及相关生态的拓展,都有非常多细分的任务挑战,对行业来说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打造一个高效的云平台,或者说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的服务、以及数字化的能力来为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进行赋能,我们举了一些典型的场景来覆盖刚才提到的六个阶段,包括投前的选址规划,项目的建设施工管理,建成期的安全运营和高效运营,两个非常重要的运营领域,以及智能化运维。这个业务因为是重资产的,甚至是分布式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业务财务的一体化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打造充电的生态。
贯穿始终,我们需要将充电运营的流程在平台上打通,也需要做数据的互联互通,还要做全周期的可追溯。我们来看一些例子:投建初期,在选址规划方面,不只是线上化,而是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的决策选址分析,从城市级,到城区级、网格级,不同颗粒度都要去分析过程中现存网络的情况,新的电站选址,哪里具备建设充电场站的条件等,这些在投建规划的阶段都需要评估。
像这样的过程中需要讨论哪些因素呢?我们出列了一下有这么多的因素,大家会看到,场地的位置往往是决定一个充电站建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当然热点地区大家都一目了然,难的是发展中的区域,尤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提前半步去规划,提前太多会造成资产的浪费,太晚也不好。周边配套的情况,场地本身条件的情况,以及最终与运营相关关键的指标,都是科学合理的规划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过去在没有一套平台系统支撑的情况下会写一个项目的可研分析报告,供投资决策使用,但是所有这些因素如果都靠人去收集,而人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回来的结果偏差会比较大。得益于整个系统的建设,这些因素会逐渐的规范。这幅图以宁波为例,会看到根据大数据的选址模型,对城市的骨干充电网络的布局和规划,相关的热力点位,包括骨干网之间的辐射距离和供需的热力值都做了定量化的计算,基于这样的结果再去做投建规划的人工复核就会更加准确。
规划之后就进入到施工,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做投建的工程管理,包括过程中的监管、供应链的优化、流程的自动化,甚至还有一些工程的分包、集采等等,至少有项目管理的系统。这是关于前期建设。
当我们进入到运营环节的时候,强调两个运营。第一个是安全运营,在星星,我们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了一个三重充电安全预警防护系统,基于电池机理实验和大数据分析的系统,目标就是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系统有三大部分组成,一块是在设备端,也就是桩端,今天我们有30多项在充电桩设备层的相关保护的机制,来做充电过程中的车桩安全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因为所有的设备都是连网的,而且是在云端实时的防护联动的平台,对高危的车辆和风险的名单做及时的预警,最后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模型,算法模型当中给电池健康、电池评分做了很多模型,联动之后做到主动干预和发现停止。
关于安全运营,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