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健康之旅
——长沙市改革开放40年医疗发展变化
宁乡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长沙对全科医生进行培训。
医院滨水新城院区住院楼。(效果图)
(本版图片均由长沙市卫计委提供)
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李曼斯邓桂林
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长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缺医少药到专业医疗团队,医院,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40年来,长沙市逐步构建和完善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规模得到迅速扩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一、从“看上病”到“保健康”——观念新了
“感冒发烧,草药熬熬;大病大伤,躺在床上。”这是改革开放前流行的大白话。看病难、看病贵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
“十多年前,我的父亲总是咳嗽,‘赤脚医生’看了不管用,医院。这么一拖,终于拖成了要命的大毛病。”今年56岁的肖春华说起往事,仍然感到遗憾。
40年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再加上交通不便,医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仍然是块“硬骨头”。
从年开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不再从中赚取利润,其收入缺口的80%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费进行补偿。目前,医院药占比控制在30%以下,较改革前下降了6%至7%,总体上每年可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万元。
时代发展到今天,“看得起病”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在长沙,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养结合”新模式得到推广。
家住天心区金桂园小区的黄奶奶与他的老伴,在桂花坪街道百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休养了一个星期。“刚开始是我爱人感冒来住院,治疗效果挺好,医院差。我身体也不太好,这里又有疗养病房,就决定来调养下身体。”黄奶奶说,她还打算介绍退休的同事一起来休养。
“我们会定期派人到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做体检,身体不太好的就接到中心来检查和治疗。中心有43个床位,基本能满足需要。”桂花坪街道百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跃南介绍。
自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长沙市为全市.48万城乡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对49.25万高血压患者、18.54万糖尿病患者开展了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长沙从健康教育、健康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诸多方面和环节,实现卫生和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这些年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从政府到老百姓,都越来越重视健康。”金爷爷家住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白沙湾社区,出门不到米就有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步道平整宽敞,每隔一段距离有步数提醒,两侧设有健康教育宣传牌,让市民在运动、健身之余学习健康知识。在健康小屋,可以自助检测体重、血压和血糖,还有免费的健康知识手册,让居民随时掌握身体状况,提高健康素养。
近年来,市卫计委、市疾控中心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活动。全市已创建健康小屋、健康骑道、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餐厅、健康社区等各类健康支持性设施个。通过向市民免费发放控油限盐套装、计步器、健康知识手册等,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市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二、从“老三件”到“新三件”——条件好了
一套旧桌椅、一个老脉枕,再加上血压仪、听诊器、体温计的“老三件”,这曾经是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全部家当。
“以前条件艰难,‘老三件’都已是十分珍贵。遇上危重的病人,医院治疗。现在许多疑难杂症,都能在家门口治疗了。”岳麓区学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季友当了38年基层医生,回忆起多年来的变化,不禁感叹不已。
如今,走进长沙任何一家基层医疗机构,都可发现“老三件”已被全自动生化仪、DR(CR)、彩色B超等“新三件”取代。
从年开始,长沙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3年行动,全市建成84个乡镇卫生院、9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村卫生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就医圈”。
年,长沙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新一周期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并通过科教兴医战略“”工程、医联体帮扶等举措,进一步推进基层卫生计生工作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
“医院住院治疗,在家门口看病又方便又省钱。”近日,宁乡市夏铎铺镇卫生院冯新华说起在家门口看病的经历,觉得省心多了。
原来,冯新华因为头晕头痛到夏铎铺卫生院就诊,接医院的医生。医院医院的医生,冯新华觉得很值。一段时间后,冯新华又出现流口水等症状,再次到乡卫生院就诊时,医院先拍CT。医生帮她医院,并为其办理转诊手续。医院被确诊为脑梗后,又在医生的建议下回到了镇卫生院,住院治疗了10天左右后出院。
在家门口医院医生,医院的治疗,没有了以往长途奔波的辛苦,少了排长队、等专家的烦恼。
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后为群众带来的实惠——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被进一步激活,“首诊在基层、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得以基本实现。
硬件的升级,带来了医疗能力的升级。加入医联体的岳麓区雨敞坪镇中心卫生院在引入先进设备的同时,医院的技术帮扶,目前已能独立开展急性阑尾炎、体表肿块切除等多类手术,居民们免去不少奔波之苦。不少市民感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医院服务项目逐渐丰富,医院了。”
三、从“71.72岁”到“79.08岁”——能力强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最新数据显示,长沙市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9.08岁,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7.36岁。这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诊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年6月29日,45岁的李文武经历了由死到生的20分钟。当天晚上11时29分,医院创建的“长沙市胸痛中心急救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