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的珍贵文物千余件,向世界展示了多年前的中国古蜀先民创造的辉煌文化。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时隔35年,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此次出土的文物又为神秘的古蜀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神秘的三星堆魅力何在?出土的文物将如何推动人们认识遥远的古蜀文明?回望百年历程,中国考古未来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进行专业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三星堆自发现起就一直是中国考古界最大谜题之一。自年开始,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形态各异,且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关于三星堆甚至一度出现外星文化的臆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施劲松:三星堆出土文物非常奇特,但不是那么奇怪,更不可能是外星文明。有人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有一个预设前提,那就是认为古代文明都是已知的、单一的。但事实上,古代文明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有很多文明仍处于探索之中,探索过程是长期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种文明是陌生、未知的,就认为它是外星文明。
三星堆文明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谱系。具体来说,它是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发展而来,期间吸收了其他区域文化的一些因素,往后发展为金沙文化。接续金沙文化,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再往后是秦汉文明。所以三星堆文明是有来龙去脉的、有自身的谱系,而且与其他文化还存在着交流,所以完全不是外星文化。
为什么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人们对科学、对考古学抱有一种希望,认为考古学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但事实上,不管是考古学还是科学,都总会面对着新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和探索是长期的。
中新社记者:此次三星堆考古的亮点之一是将实验室搬到考古现场,实现考古出土文物与文物保护无缝对接。这次在文物发掘和保护上,运用了哪些新技术和新手段?
施劲松:我们到发掘现场,一眼可见现场设置了大棚,大棚里面设置了发掘舱,舱里有多功能发掘系统。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分析检测手段,探方边还建立了实验室,配备了分析检测和应急设备。这些技术和手段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包括现场考古信息和各种影像资料等。所以此次发掘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技术上非常完备。
除此以外还有多学科合作。现场有30多家团队参与发掘,包括文物保护。不同团队可以就不同的发掘理念、经验进行交流,这也是这次发掘的特点。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是一次研究性发掘。从年底发现3号坑后,接连发现了6座坑,当时并没有急于进行发掘,而是进行了周密论证,制定了计划,在充分论证后才有序展开发掘。
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今距1号坑、2号坑发掘已经35年了,这次是带着30多年积累的认识和问题进行发掘,这是与年发掘最大的区别。我希望通过这次发掘能够探索一种研究性发掘的新模式。
▲资料图:三星堆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巨型纵目青铜面像。杜佳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新社记者:铜纵目面具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等特征让不少人觉得困惑,认为这些青铜人形象不像中国人,反倒有些像欧美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施劲松:三星堆发现的这些人像都是艺术品,有一部分比较写实,包括有不同的发式,但这部分人像,也有形态或神态上的夸张。还有一部分人像、面具带有神话色彩,包括铜纵目人像、人面鸟身人像等。这一类人物形象反映的是一些原始宗教信仰,比如太阳崇拜,表现的并不是真人。
从全世界来看,古今中外有很多夸张、抽象的人物形象,这是常见的艺术手法。尤其是一些早期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思维,不是真人。从古埃及的人面狮身像,到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人像,都是这样的作品。
我们不能根据这些艺术作品来对应现实中的人,更不能以此推断他们的人种。我认为这既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也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新社记者: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金面具也引人遐想。在您看来,它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诸如埃及、希腊出土的金面具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施劲松: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1号坑、2号坑发掘之后,就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