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儿子养了2条小金鱼,每天都要围着鱼缸转N圈,跟他们讲话,喂他们鱼食,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小伙伴。
然而,有一天,他很伤心也很困惑的跟我说,小金鱼怎么不动了,是不是还没睡醒呢?
我一看,原来是小金鱼翻白肚皮,随口说了一句:小鱼死了。
“什么是死了?”
“我们会不会死啊?”
“死了会去哪里呢?”
我突然哑口无言。
如果有个小天使一样的孩子,满脸疑惑地问你生死问题,你又该如何回答呢?
01.哲学始于好奇,提问有助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忌讳谈论生死,要么选择躲闪:“不许提死字,不吉利。”
要么就是选择逃避,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等等。
要么就是心生恐惧,说小动物只是睡着了。
然而,小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为什么月亮会发光?”
“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
“为什么这片叶子和那片叶子不一样?”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哲学始于好奇,提问是孩子探索世界,主动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问问题,是因为他们想知道这个世界运转的因果关系。
自从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他就开始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一花一木,日月星辰,虫鱼鸟兽。
随着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他们还会反复提及人生终极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什么因果关系?
山里面住着神仙还是妖怪?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
…………
儿童简直是天生的哲学家,经常提出这些一些难题,对于父母们来说,常识性问题还可以应对,认知范围内的也绰绰有余,但是对于哲学问题,是应该马上给予他们标准答案,还是应该停下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呢?
苏格拉底说:“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当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哲学播种的最好时机。
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很多人早已为你准备好答案。
比如说外国版的哲学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思考,让这些启蒙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说中国版的哲学入门书籍《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书中的父亲化身“自由男神”,用探险的形式对2个孩子进行哲学启蒙,书中配有40幅哲学主题漫画,和彩色迷宫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顺便解决了问题。
02.儿童哲学应该从“重知识”转向“重智慧”
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LetPlatobeyourfriend,andAristotle,butmoreletyourfriendbetruth。)
在儿童时期接触到哲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和哲学家们做朋友,像哲学家那样思考,长此以往,培养他们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世界是实体还是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是彼此孤立还是充满联系的?”
“世界的运动是无序的还是发展的?”
“人可以永生吗?”……
在《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中,作者海天没有用专业知识去“解说”这些哲学难题,而是尝试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用孩子们喜欢的探险游戏来展开一场哲学奇妙之旅。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帕斯卡尔、罗素、霍金,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空、矛与盾、生与死,这些哲学领域的名字与词汇在一部少年小说中出现,竟不枯燥,反而伴随着故事线索变得有声有色。
对于故事的主角“奇奇”和“妙妙”来说,进入“自由男神”的挑战游戏不是一场偶然,而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幸运的是,他们认识哲学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增长“智慧”。
不可否认,所有学科都要让儿童生长智慧,但是哲学更具有让儿童生长智慧的重任。
因为哲学的含义就是爱智慧爱真理,哲学本身就是智慧。
故事的最后,“自由男神”的身份揭晓,原来就是奇奇的爸爸,他送给奇奇14岁的礼物与其说是这个奇妙的世界,不如说是哲学的智慧。
“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
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儿童的思考,诱发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让孩子充分展开其天性、天赋,最后让他们在集体探究、讨论中自己找到答案。
03.生死教育需考虑年龄大小
回到开头的故事,为人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呢?
心理学研究:孩子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说,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回答生存和死亡的问题。
小宝宝时期,孩子的心智还处于萌芽期,我们可以通过日常所看的绘本,来潜移默化生死概念。
比如说小草不见了、树的叶子掉了,我们虽然看不见他们了,但是他们化作春泥更护花。
等孩子入学之后,逐渐接触到自然科学,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细胞老化、新陈代谢减缓等来解释说明。
比如说小金鱼死去了,就是它的身体不动了,不用吃东西,也不会呼吸、游泳了。”
通过身边的小动物、植物,以及人的生死,来告诉他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小婴儿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会一天天长大,会知道越来越多的事物。
而爸爸妈妈也会一天天变老,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是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比如说去天堂等。
三四岁的时候,孩子会问妈妈:自己是怎么生出来的,自己是从哪生出来的。
如果儿童哲学的理念从小渗入,他们就会不断追寻,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开始,或许他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但是至少他知道每个人都会死。
如果孩子不接受人人都会死亡的事实,父母需要多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关心。
孩子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终极答案,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态度,需要的是深度的思考。
读书的孩子可以看看《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跟奇奇妙妙一起在游戏中寻找答案。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看看《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中提到了人的三次的死亡:第一次,当你呼吸消逝,心脏不再跳动,宣告你在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你下葬时,你失去了在这个世界的原体,在原有的人际关系中消散;第三次是当这个世界上最后记得你的人,忘记了你,这个时刻,你就是真正的死亡。
墨西哥的亡灵节,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灰暗和恐怖,而是充满虔诚的爱意。
金*灿烂的万寿菊铺成一条路,死者的遗像前摆放着他生前最爱的食物,没有悲痛,只有祝福,迎接亡灵归家。
被人忘记才是真正的死亡,如果你还存在于人间的某些人的记忆中,没有被遗忘,就能够顺利走过花瓣桥。
所以,我们要让这种爱传递下去,可以讲个故事,说每个人都会经历第一次死亡,但是只要没有被人遗忘,就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
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出来,守护着他们爱的人,一直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