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作为血管外科常见病,与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被称为四种致死性胸痛,病情变化迅速,诊治不及时可猝死。相较于其他三种疾病,主动脉夹层在大众中认知度较低。其带来的主要危险就是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或者重要脏器缺血衰竭,导致患者猝死,常常不给医生抢救的时间,甚至许多患者至死都不知道是何原因。其实,现有的治疗手段完全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关键的问题在于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医生与患者认识和了解它们,及早发现,正确治疗。
要了解主动脉夹层的病变特点,首先得大致了解一下主动脉壁的构造。
主动脉壁由3层结构构成,由内而外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正常情况下这3层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彼此之间并不分离。在高血压、外伤、动脉发育不良(例如马凡氏综合征)等因素作用下,内膜-中膜上出现撕裂口,高压血流冲入撕裂口,形成了一个新的病理性腔道,称为“假腔”,原先正常的生理性腔道相对应地称作“真腔”。主动脉内血流兵分两路,分别在真、假腔内流动。由此,假腔的最外层结构仅剩下外膜-中膜,比正常的主动脉壁薄,对动脉压的承受能力随之降低,因而容易发生破裂。另一个常见的恶性结果是导致重要分支动脉缺血,包括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坏死、截肢;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导致肠坏死、短肠综合征,甚至死亡;肾动脉缺血,引起肾梗死,甚至尿*症;脊髓缺血,导致截瘫;颈动脉缺血,引起脑中风等。
主动脉夹层病情急而凶险,医院前死亡率21%,24小时死亡率50%,1周内死亡率68%。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大汗淋漓,并发缺血时,根据缺血发生分支动脉的不同可以相应地表现为伴有晕厥,腹痛,截瘫,以及下肢发冷、发麻和运动障碍等。由于该病的专科性强,非血管外科专科的医生对其的总体认知度有限,因此首诊的发现率和准确率相对较低,在临床上有时被误认为“肺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其它病症,甚至一些患者直到施行“阑尾切除”或者“胆囊切除”后症状仍然不能缓解时才得以诊断。以往,传统开放手术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但是创伤巨大,死亡率高达15%-26%,截瘫率25%。腔内微创修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原理是在真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封闭主动脉撕裂口,阻止血流进入假腔,促使假腔内血栓形成,降低假腔内压力,避免破裂风险,缓解缺血。突出的优点是创伤小,死亡率降低至5%,截瘫率0.8%,因而,近20余年来快速发展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医院血管外科于国内最早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工作,近20余年来完成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超过例,位居全球单中心完成数量之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了创新性论著,以及科普文章,致力于提高医生和患者对该急症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正确的诊治主动脉夹层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劳动报·健康周刊》同步查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