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些简单至极的问题也能引来数种回答,就比如所谓的一加一等于二,这本是人类社会公认谁都知道答案的疑问。
然而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后,这个结论竟也达到一种崭新高度,如此现象着实令人瞠目结舌,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属于一叶障目,毕竟在开始的时候也无人觉得这些结论需要印证。
直到时间一点点过去新的疑虑诞生,人们才明白哪怕是已确定的理论,也只不过是基于人类的主观而已,谁也无法确定会不会有朝一日结论就会被推翻。
不过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仅局限于科技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多的则是关于精神与思想层面的凝思。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百年前的华夏先祖们便明白这个道理,无论是个人、民族乃至是国家,没有生命来做奠基一切都将是无用功。
生命永远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生命善待身体,小孩也好老人也罢,皆为生命的载体,相信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
童年时光中不可避免会听那句小孩子还不懂,碍于长辈们的权威孩子不敢提出疑问,导致只能将个人想法放在心底,殊不知因此错过了无数次创新的好机会。
孔子却一辈子好问好学,曾经从7岁孩童口中得到答案后,孔子竟马不停蹄地拜师。
01对生命的敬畏振兴民族
人类不管是在大自然面前,还是鲜活无比的生命面前,存在感实际上都渺小得可怕,所以老祖宗们对于生命才那般敬畏。
若无生命那便不会有璀璨绚烂的人生,而人作为创造文明的主宰者,必须要获得生存的权利与机会,而后才能再谈振兴民族与发展文明,由此可见生命仍旧是命运的起点。
人与生命会始终走在相互成全与扶持的道路上,缺少了其中一方都不可能成就一场旷世文明,既然如此小孩子与成年人看到的世界也不该分出高下。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权衡利弊,反观孩童们眼中的世界却极度纯粹,成年人才会时时常做出管中窥豹之事,会因为某些偏见从而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这方面成年人的举止往往不如小孩子清醒,必然有人好奇为何大名鼎鼎的孔子,放着身边众多学术奇才不询问,却偏偏去问了一位心智尚且不全的小孩。
原因其实并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复杂,首先孔子好学人所共知,若非有着好学的难得品行,孔子的成名之路可能要后延许久。
不耻下问这个词是对着全体人类而说的,绝非仅针对于三观尚未形成的孩童,人世间还有着太多谜团等待人类探索。
学无止境才是成年人更应该接纳的人生观念,很显然孔子从不在乎年龄问题,也不会觉得成年人向孩子提问难以切齿,谁都能够成为人生导师。
孔子当年便深谙其道,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单论影响力孔子的造就一定能名列前茅,毋庸置疑的事实让一代又一代人感到震撼。
正所谓铁打的孔子流水的王朝,孔子的名声能够流传千年正是因他的格局,身为满身名誉的伟人孔子无疑是成功的,每个朝代都不曾做到永远留存在世上。
历史大周期的规律不会会打破,饶是强盛至极的唐朝也没能逃脱时代的规则,孔子明白唯有思想才能世世代代传下去。
深深印刻在脑海中的事物不会被轻易淘汰,后来有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思想成果,盛唐时期由孔子所创的观念广为流传,尊贵如帝王权臣对于孔子满心敬重。
孔子的名字是多少代人的命运指引,每当觉得哪怕用尽全力也无法摆脱困境之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话语,心灵会得到全方位的净化。
太多人从孔子的人生观点中找回了勇气,思想的魅力莫过于此,某天孔子与子路并行在外游历。
02有主见的孩子问住孔子
哪曾想中途却遇见一位极有主见的孩子,经孔子询问过后才得知小孩名为项橐,小孩在路上推着心中的城堡。
未料挡住了孔子一行人的去路,见状孔子先问了小孩一个问题,面对孔子所说的一人有几根眉毛的题目。
小孩并未犹豫直接答到有两根,他的机敏聪慧令人大吃一惊,随后孔子再次发问哪种火没有烟,而哪种花没有枝干呢,小孩直言道萤火与雪花。
虽说这些问题都不是有技术含量的难题,然而却很是考验人的瞬间反应能力,若是头脑有一瞬间的不灵活回答必然会坎坷,不会如同小孩一般如此顺利。
可见不论何时都不能小觑孩童的大智慧,正是一些小事上才能看出人的思维是否有局限性,很明显小孩的逻辑纵然天马行空,但也并非毫无章法。
反而会比成年人更加开阔,事先孔子与小孩约定好提问被一一回答,小孩便必须要给孔子一行人让路。
天下人都明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典故,加之小孩本就聪明知道眼前是赫赫有名的孔夫子,小孩一点也不担心孔子会食言。
第三个问题孔子问了天上星星有几颗,很快孔子一行人松了口气,因为小孩终于被难住了,然而好景不长小孩脑海中灵光一现,随后说着天上星星就像牛毛一样多。
闻言包括孔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惊讶不已,本就是为刁难小孩的问题竟得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形容得十分贴切,小孩没能被问倒让步的一方便是孔子。
哪知小孩却壮胆问了孔子三个问题,鹅和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够在高空中鸣叫,松柏二树为什么终年常绿,三个问题砸下来倒是让孔子愣住。
不宜思考太久孔子便说出了答案,可是小孩几乎立刻抓住了漏洞,孔子表示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脚上有蹼,小孩却反驳道鱼不是借助蹼才能浮在水上。
同样的蛤蟆没有长颈也能叫出声音,竹子更是四季常绿的植物,一番追问下来反倒是孔子蹙眉,只因这些漏洞都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是小孩想要胡搅蛮缠才被说出。
03思考能力过人之处
事实就是孔子在这三个问题上,见识与思考能力不及这位小孩,孔子由此意识到江山后代人才辈出是何意,后来让人倍感唏嘘的是小孩死于十二岁那年。
当孔子试图拜一位小孩为师的消息传出后,天下众人纷纷起了好奇心,究竟是何方神圣才能斩获宗师孔子的敬佩。
为人师根本不似传闻中那么简单,凡是有资格成为老师的角色,身上定有着非比寻常的过人之处,否则也不会在茫茫人海被孔子看中。
孔子一生中所见过的浮沉与世故不可估计,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孔子选择了对小孩虚心求教,这就是一代宗师的风度。
在虚心求教这方面孔子不会在意大师的风骨,孔子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学一生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