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瓦迪尔和哈桑拔高万里归途,辛巴达预示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去哪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万里归途》后劲实在太大,恰逢国庆假日,眼前的盛世欢腾,总让人恍惚,想起宗大伟、章宁、瓦迪尔、哈桑和法提玛,还有那千难万险的32万步。

《万里归途》上映第一场,就迫不及待去先睹为快,实话实说,是抱着观看另一部《战狼》或者《红海行动》去的,不曾想,散场后百感交集,不单单是一腔热血。

接连几日,沉浸在剧情中,恨透了战争,不吐不快。

宗大伟是未来的成朗,成朗是曾经的宗大伟

电影一开头,就把观众带入战争的残酷中,战火、硝烟、倒塌的建筑、死去的人还有随时响起的炮声无不触动观众的感官,紧张感十足。

外交官宗大伟迫切想回家,家中有临盆的妻子,上一次妻子怀孕他在外奔波,孩子没有保住,婚姻也差点破裂。

“需要你的时候,总是不在”,妻子身心俱疲,也让宗大伟内疚不已。

对于撤侨任务,宗大伟开始是“退避三舍”的,同时也不同意年轻的成朗去,本是好心,却因为脱口而出的“年轻就是好,敢拿热血挡子弹,就是别打脸,烂了不好认”引发成朗的不悦,是章宁的嘻嘻哈哈化解了尴尬。

变故的发生,是猝不及防的。

前一秒,宗大伟和章宁还在开着玩笑,后一秒,不长眼的弹片就击中了章宁。

章宁艰难地用手去推宗大伟,宗大伟只当是玩笑,直到发现章宁浑身是血,呼吸微弱。

章宁走了,带着对妻子和女儿的爱,宗大伟拿着老友给未出生孩子的礼物,悲愤交加。

他放弃了回国的机会,接替章宁,担下了外交官的职责。

他把部分同胞送上回家的大巴,为了寻找章宁的妻女,他又一次放弃了回国的机会,深入战火纷飞之地。

“怎么对章宁交待?”

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他选择了对朋友的情深义重。

宗大伟和年轻的成朗不仅找到章宁的妻女,还找到了其他百余名同胞,组成“回家小分队”,踏上困难重重的回家路。

路途千难万险,他们之间也矛盾不断。

年轻的成朗,热血沸腾,冲动耿直,无畏无惧,眼里揉不进沙子,只有一腔孤勇。

宗大伟有身经百战积累的经验和圆滑,也有身为带队者的顾全大局,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他不再无所畏惧,因为他身上背负太多的责任。

正路行不通时,他会耍一些花招;跟边境官周旋时,他能屈能伸;为了安抚激励同胞,他不得不说善意的谎言;面对枪口时,他犹豫、恐惧、脆弱、痛苦、无力甚至干呕,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同胞带回家,一个都不能放弃。

《万里归途》里没有高大上的“神人”,即便是主角宗大伟,制作方也赋予了他更多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成朗,单纯真挚,涉世未深,无所畏惧,少年意气的他容不下成朗的“谎言”,执意要说出真相,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才让他醒悟、成长和突破。

最终,最讨厌谎言的他,用谎言救下了宗大伟。

其实,宗大伟是未来的成朗,成朗也是曾经的宗大伟。

少年子弟江湖老。

人到中年的宗大伟因为太多责任,所以心怀畏惧,内心深处,他是欣赏甚至羡慕成朗的孤勇和热血的,他看到了年轻时的他。

“你不懂战争”,这是宗大伟和成朗发生争执时特别强调的一句话。

经历了战火纷飞、一触即发的绝境和荒漠回家路的少年,最终理解并懂得了宗大伟才是真正的战士,那也是他蜕变的开始。

章宁、白婳和法提玛,辛巴达预示结局

章宁,戏份很少,出其不意的离开,让人难意难平。

他满脸笑容,八面玲珑,*舌宗大伟嘲讽他往上爬时,他也只是变了一下脸色后瞬间恢复正常,照样打着哈哈,不会让任何人下不来台。

他替宗大伟挡任务,融合宗大伟和成朗的关系,那一声声“宗宗”叫得肉麻又有趣,记得给宗大伟的孩子买礼物,前一秒还在和宗大伟聊天,后一秒就失去生命。

中弹之后,章宁一直在挣扎,他心心念念妻子白婳和女儿法提玛,却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他的“easy,easy”和笑容,让人久久不忘。

白婳,身为外交官的妻子和企业管理者,镇定和坚强到让人心疼。

得知丈夫去世后,她害怕毁掉大家走出去的信念,坚持让自己忙碌,一直克制又冷静,将丧夫之痛深埋心底,继续丈夫未完的使命,帮助撤侨。

直到飞机进入祖国领空,抱着骨灰的她才松下心中的弦,眼泪簌簌滚落,悲伤终于释放了出来。

*的演绎功力,不输*,她的每一个微表情,每一次皱眉,每一滴眼泪,都堪称教科书级别演技。

章宁和白婳收养的女儿法提玛,非常想念爸爸,她对着宗大伟说“叔叔,你是见过我爸爸吗?”,让宗大伟泪湿眼眶。

宗大伟从废墟中捡到一本部分烧焦的《一千零一夜》,小心翼翼带回去,送给法提玛作礼物。

法提玛曾经问过宗大伟“妈妈是不是也会死”,宗大伟告诉她,只要一直念着故事就不会有人离开。

一百多人艰难穿越沙漠时,每逢遭遇险境,法提玛朗读辛巴达的画外音就会响起。

航海家辛巴达的勇敢和他对归家的渴望,与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完美契合,也预示着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圆满的结局。

叛*不允许法提玛回到中国,并由此展开和宗大伟的疯狂*博。

章宁为宗大伟孩子买的平安链,宗大伟一直小心珍藏着,他把链子戴到了法提玛脖子上。

三枪*局,每扣动一枪,*的表演就递进一步,最后一枪,他把不甘、担忧、畏惧、不舍、愤怒、决绝、自信和释然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只有大写的服。

白婳带回了法提玛,那是宗大伟对老友的交待,他宁愿用生命换章宁走得安心。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瓦迪尔和哈桑,拔高了《万里归途》

《万里归途》讲述了外交官撤侨的故事,却远远不局限于对外交官的赞誉,而是通过瓦迪尔和哈桑的故事,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瓦迪尔一路上都在帮我们中国人,一心想带华人回家,叛*想欺负白婳时,他毫不犹豫地挡在她前面保护她。

哪怕面对叛*的枪口,瓦迪尔也大义凛然地为中国人说话,表示中国人一直帮他们修路、建医院和厂房,应该善待中国人。

最后,瓦迪尔不想让宗大伟为难,他拿起枪对准了自己,用中文对着宗大伟说了两个字“回家”,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和瓦迪尔的“回家”一样,哈桑的“活着”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曾经,哈桑拍着一个兄弟的肩膀,对着宗大伟说,那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永远不会背叛他。

结果,对方成为叛*的二当家,他想要守住自己的国家,像守门员一样,却被吊死在边境。

哈桑给法提玛办完通关手续,对她说“活着”,湖蓝色眼睛饱含泪水和悲伤。

宗大伟要他也好好活下去,哈桑步伐沉重地走到他旁边,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还给了他一个拥抱。

不过是一个转身,哈桑就被悬吊在边境,以命护国的他不应该死得如此屈辱,但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看到瓦迪尔和哈桑的死,心里无比难过,他们不仅爱着自己的国家,也爱着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偏偏,他们被战争夺去了生命。

他们的存在,拔高了《万里归途》,让电影不再局限于我们的外交官,让电影有了更辽阔更有格局的意义,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让世界充满爱。

最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拿起手机帮助宗大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相信“世界会好的”。

星星点灯与世界会更好

《万里归途》中有一场戏,宗大伟将丢失了护照的中国同胞送出边境后,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回头和成朗一起去完成撤侨任务。

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响起了《星星点灯》的音乐。

导演说,写剧本的时候,“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的旋律就一直在脑海里盘旋。

星星点灯,寓意着回家的路,也寓意着点灯之人,应景又应情。

最后,飞机终于飞过喜马拉雅山脉,回到祖国领空,同胞们的眼泪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流下,那一刻,心才真正落地。

《万里归途》没有过度煽情,一切顺理成章又水到渠成,主角出彩,配角也亮眼鲜明。

前当兵小哥、爱化妆的姐姐、数步伐的大叔、在炮火废墟中独自拉琴的老人,失手后吞枪自尽的士兵……每个人都很鲜活,每个小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

尤其是百余人操着不同的口音,穿过戈壁,唱着“长亭外,古道边……”时,那种穿过风沙荒漠的生命底色和渴求,让人动容。

片尾,主人公宗大伟回到北京,没有常规的万人空巷和列队欢迎,而是夜色下的广场、日常的堵车和街头的冰糖葫芦。

从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越是日常的温馨,越是让人感动。

平安和一切照旧,原来是那么幸福的事。

忽然,几阵鞭炮声传来,宗大伟下意识一惊。

远离了战场,却没有远离心中的恐惧,战争留下的,是长久的痛。

希望再也没有战争,祈愿和平,明天会更好,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